逼良为妃

第9章

“十一娘念旧,你早晚有生发的时候。”韩允直又是一笑,见韩允诚坐在一边并不搭话,心里头叹了口气,伸手将腰间玉佩解了下来递给崔三顺,见崔三顺摇着手推辞,只一哂,“明人不说暗话,我兄弟被阿父拘怕了,性子木讷,只知道读书,日后在宫里头行走,少不得要你们关照。你也别推辞,规矩我懂,我不指望老三能被陛下看中,只希望他平平安安别被他人算计了,要是有什么风吹草动,小总管肯通风报信,我们就感恩不尽了。”

崔三顺松了口气,将那玉佩揣进怀里,却听韩允直又道:“小总管,那院里头的漂亮小娘子是怎么个来头?这件事总该不会是什么忌讳吧?”

“倒不是忌讳。”崔三顺只怕多说多错,并不敢乱开口,只是检些话避重就轻地敷衍,“院里头三位女科应试的娘子,当初与遂王殿下和小爷论过文,后头寻不着住处,碰上遂王府的人,就安置在这里了。小爷要学时文,来过这里一次,其他遂王殿下的事,小的就不清楚了。”

“遂王的人?”这话正与知客姑子的话对上,韩允直不再追问,只啧啧感叹,“倒是可惜了那么样的好容貌。”

这话崔三顺更不敢接口,只垂手侍立在一边,听见外面脚步声响,忙迎出门去。他见皇帝模样一如寻常,崔成秀却悄悄朝他比了个“小心”的手势,便紧闭了嘴随在皇帝身后。

皇帝语气倒很平稳,抚慰了韩家兄弟几句,又笑道:“今天报国寺里头,几个国公府上都来了人,实在聒噪,我借表哥的名头逃席出来躲清静,偏偏就在这里遇到了,可见这地方也有些灵气。”

“这里确实清静些,”韩允诚鼓足勇气搭话,“十一娘正好在这里多歇歇,也可,也可和那位小娘子多论论文。”

“也歇不了多少时候,”这话正戳在皇帝心上,皇帝蹙了蹙眉,只做若无其事,“午时就回去了。那些时文,那些时文”她几乎说不下去,端起茶盏来掩饰,韩允诚只以为她在顾沅处论文受挫,忙又想话来安慰:“做文章也不急于一时,我写了三年,如今先生批改起来,还是一塌糊涂。”

皇帝抿紧了唇不做声,只把茶盏攥得更紧。她满心里都是顾沅那副声色不动的模样,出神了一刻,回过神来见韩允直几人不知何时已经退了出去,只剩下自己和韩允诚对坐,不由得皱了皱眉,换了君臣奏对的语气道:“今年允诚表哥也要过承爵考了,日后想要什么差使?”

“我没什么能耐,也没什么想头,”韩允诚老老实实道,“家里头已经商量过了,明年大哥二哥都要外放,我留在京里照顾阿父阿母。”

“也该建些功业才好。”皇帝若有所思,莹白如玉的手指轻轻敲了敲几案,“这样,待你过了承爵考,就去礼部学习,且先挂个主事的头衔,去仪制清吏司吧,那里管着嘉礼和学务,明年办及笄、亲政大典,还要加开恩科,正是用人的地方。”

“是。”虽然只是微服闲谈,但自己的前程已被一言而定,韩允诚悄悄瞥了一眼皇帝,眼前少女明净如玉,却也如玉雕雪砌般清冷难近,他压着心头失落躬身行礼谢恩,皇帝注目看着他,突然微微一笑:“允诚表哥,你可知道我今日召你来做什么?”

韩允诚心头猛地一跳:“十,十一娘想要我做什么?”

“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”皇帝的微笑越发飘渺,语气里却透出股莫名的阴狠来,“你到了礼部,多留心些太祖皇帝时的典礼仪注,免得日后用上时现查这句话朕如今只告诉你一个人,倘若有第二人知道,你就自行了断,不必再来见朕了。”

韩允诚打了个哆嗦,皇帝却不再多看他一眼,挑帘出屋。慈寿庵的地势是前低后高,皇帝回过头,目光越过屋顶,正看见顾沅院子正房青灰色的屋脊,一瞬间心如刀绞,同时又有种破釜沉舟的畅快和无奈她不喜欢她,把她当成是贪图她美色的好色之徒,可如今皇帝冷静下来,却竟然当真想要认真为她博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。

也许这种事根本用不上,皇帝叹了口气,心里头又是一阵伤心委屈,要真正在大婚人选上做主,至少也要等到自己明年亲政以后,顾沅今年大比得中便要回乡成婚生子,自己便是能天翻地覆也与她再无干系。或者也可强把她留在京里这个念头只在皇帝心底一闪,便消融得了无踪迹,那些个别有算计地做小伏低她从小看得还不够多么?只要她开口,便是没名没分,宫里头想要攀龙附凤的也大有人在。她不愿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,宁愿与顾沅要么两情相悦,要么此生决绝。

只是这两情相悦的希望如今渺茫得连皇帝自己也不敢信。皇帝面上若无其事,心里却是一阵阵恍惚,几乎不记得自己怎么与韩家兄弟告辞,怎么回了报国寺陪太后,又怎么回了宫里,等真正清醒过来,已经是掌灯时候。

“小爷今天乏了,午膳也进得不香,”皇帝下午读书时一直拿着书走神,崔成秀觉出不对,却不敢劝,也不敢贸然请太医,此刻见皇帝眼神活泛起来,松了一口气,捧着黄杨木蟠龙茶盘上前劝道,“这是才进上来的新阳羡茶,小爷且润润唇,小的去传膳。”

“且慢。”皇帝捧着茶盏想了想,“这茶叶进了多少?”

“这是顶顶尖儿的,统共只三斤多些。小爷先头的吩咐,给太后老娘娘留了一斤,三位太妃各二两,又赏了北王遂王各二两,剩下给阁臣和日讲翰林学士们赐了半斤,鸾仪司几位老姑奶奶们赐了半斤,如今只剩下三两多些,奴婢知道小爷喜欢喝,叫御茶房的人都守牢了。”

“传膳的事让崔三顺去,你出宫往慈寿庵走一遭,也给她送二两过去。”皇帝慢慢品着茶香,一字一字斟酌着说得极慢,“就这么告诉她:让她尽管安心在慈寿庵里住着,也不必提什么报答的话,若实在过意不去,日后多为朝廷效些力就是了;我白天唐突了她,这茶叶权作赔罪,若她执意不收,就告诉她,我不过觉得此茶是一道君子茶,与她甚像,别无它意。我与她没甚缘分,日后也再没见面机会,叫她不必多想。”

“是。”皇帝虽然不指名道姓,但那个“她”君臣两个都心知肚明。眼见皇帝心情极坏,崔成秀不敢多说什么,嘱咐崔三顺几句,匆匆领了牙牌出宫去了。

报国寺的热闹此刻才散,李清和许汐意犹未尽地携手回来,见正房里漆黑一片,寻小尼姑讨了灯笼,一进门就见顾沅坐在案边不动,许汐吓得几乎失手摔了灯:“阿沅怎么这样坐在这里?黑漆漆的,难道在参禅?”

顾沅摇了摇头。李清见她神色郁郁,伸手取火折子点了蜡烛,打量着她的脸色道:“出了什么事?”

“没什么。”顾沅勉强一笑,“只是有些不舒服。”

“这不是十一娘的字?难道是徒弟太笨,气坏了我们顾先生?”许汐拿去桌上纸笺摇头晃脑地读了一遍,笑道,“写得比我不差,倒像是用了心的,顾先生还是觉得不足?”

顾沅心底一紧,笑容更是勉强。许汐还待开口,忽听院门口有人朗朗念道:“顾沅,年二十一,许汐,年十八,李清,年二十,俱是梧州松江府平江县人,自海州渡搭漕船,至平江渡入京,如今住在慈寿庵清心院,可是此处?”

三人应声望去,只见几个年长差役并两个戎装女子立在院门口,为首的女子三十岁上下,自怀里掏出镇抚司牙牌朝三人亮了亮:“女科士子录供在鸾仪骑这边,几位小娘子,倘若无甚要紧事,且随我走一遭吧?”

作者有话要说:

☆、第13章

毕竟是第一次经历官司,顾沅三人坐在遮得严严实实的大车里,彼此对望了几眼,心里都有些七上八下。那位来传人的百户苏传却挺随和,坐在车辕上隔着车帘和几人笑眯眯地说闲话:“放心,这是例行公事,你们几个我一眼就看出来了,不是吃官司的材料!”

镇抚司在昭义坊,与慈寿庵一东一西,坐车要走近半个时辰。镇抚司朱门大敞,里面灯火通明,苏传给门口守卫看过牙牌,领着几人穿过夹道,却并不进大堂,自右边侧门绕过去,青石道尽头是间花厅,里头人头涌涌,门口立着个圆脸女官,与顾沅几人对过名单,和和气气朝里面一指:“几位小娘子请,且安心稍候。”

里面俱是女科士子,三五一群低声闲话,并没什么刑讯盘问,三人都放下心来,朝苏传作揖,入内去了。

眼见几人进门,苏传却将女官的袖子一扯,道:“瑞娘还没下来?”

“瑞娘遇到了先前乡里教谕,略叙几句话,稍候片刻便来。”女官斜眼看了她一眼,低声道,“殿下不是请令去接美人儿么?美人接来了,怎么不跟进去?”

“凡夫俗子才做攀花折柳的事。”苏传不以为然地摇头,“我不过是去看看小九儿这回中意什么样的小娘子,替她把把关罢了。倒真跟韩大说的一样,小九儿眼光不坏,这样容貌,只怕就是宫里头也排得上名号。”

“排得上又怎么样?”女官道,“咱们陛下为人不似殿下,正派”她一语未了,见两个穿绿袍的高挑身影沿青石道过来,忙正了正容色,垂手立在一旁。

李瑞娘到了花厅门口,朝着苏传深深一揖,还不及开口,苏传手快,一手扶住,顺手就往门里头推:“快去,别让里头小娘子们等急了!”

李瑞娘被她搡得一个踉跄进了门,见众人把目光都投在自己身上,身后苏传抱着肩膀大咧咧站在门外,并没有要进门的意思,只得苦笑一声,整整衣襟,举步到了堂上大案前,朝下面黑压压的人头一拱手,朗声道:“下官鸾仪司李瑞娘,今日奉令请小娘子们来,却是为了查一件事。”

里头李瑞娘的声音还在继续:“何日上船,何日下船,行李几何,同行人几许,皆须本人亲自书写画押”外头苏传已经不耐烦,向那女官道:“瑞娘怎么如此啰嗦,要我看,什么画押,又不是什么作奸犯科的事,当着众人问一声不就完了!”

宫里头人都知道这位北王不着调的脾气,女官抿抿嘴唇,看了一眼身边穿绿袍的中年女子,见里头李瑞娘朝这边望了一眼,忙进了门,将大案上摞着的文房四宝发与士子们,让他们据地书写。倒是女子朝苏传行礼道:“按例传讯证人必得亲自口供画押,这也是为了防范奸小,还请殿下稍待。”

“你倒是和瑞娘口气一样。”苏传抬眼打量女子,四十余岁年纪,极修边幅,宽额长眉,一副端庄相,微微垂头,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,极庄重沉稳的模样,长得不算特别漂亮,但是让人瞧着舒服。她素来喜欢以貌取人,和颜悦色让女子起来,又问:“你是刑部里来的?”

“刑部司狱司右主事程素,奉部堂令来此取女科士子口供,若有作奸犯科的,也一并暂押刑部女狱。”女子依旧是一副不卑不亢的口吻,“臣曾在梧州任过几任教谕,直到天寿元年才调上京来,今日侥幸,得见北王殿下。”

“怪不得!”苏传一笑,“这里没什么北王,你只管叫我苏传就是了。”北王世代守定州,最重勇武,北王世子除了承爵考,还要在定州卫做三年军户,北王微服时用的是苏传这个名字,因无人识破,便索性一用到底,进京时还替自己去鸾仪司换了牙牌,让鸾仪司提督林远哭笑不得。

眼见里头人写得差不多了,女官抱着一摞口供出来,苏传一指程素:“刑部的活计我没干过,这里却有个行家里手,又当过教谕,对这些士子是再熟悉不过的了,就让她和瑞娘一起看吧!一人一半,快些了了事,也省得半夜把人拘在这里。”

程素告了罪,接过口供一张张看去,突然目光在一张口供上停住,她略一沉吟,苏传已经道:“怎么?这人不对?”

“不是。”程素笑道,“只是此人的字格外好,臣一时看住了。”北王不甚好书法,却见落款正是“顾沅”两字,便也一笑:“这是遂王看中的人,字怎么不好?”

程素拿着文书的手指一紧:“遂王看中的人?”

苏传只觉程素神气甚是古怪,只以为她与内阁诸人一样,看不惯时下风气,便笑眯眯地撇清:“我听人随便说的,也不知真假。不过这位小娘子容貌举止不俗,文才若是也好,倒像是小九儿能中意的模样,被人这么说也没什么奇怪的。”

“殿下说的是。”程素应了一声,将余下口供看完,重新收拢了奉与苏传道,“臣这里没什么可疑之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