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独家】太刺激了!满级宿主被疯批强制爱by骑什么猪

第1053章

那我也卖馄饨养夫君!

嗯?周寂年坐起身来,他给谢宁讲豆腐西施,只是为了告诉宁郎,做买卖不会影响自己考科举,怎么就变成这样了?

你这个想法很危险。周寂年去拿了钱袋子,去水里捞了宁郎的手,将钱袋子放在他手上,咬着牙沉沉道:以后家里的钱,都交由你管,夫君养着你。

谢宁捧着钱袋子,愣愣地看着周寂年,他没搞明白,家里的财政大权怎么就归自己了?

周寂年憋不下这口气,捧着小夫郎的脸,弯腰亲上了他的唇瓣

谢宁眨了两下眼,夫君的舌头好热,吸的他嘴巴好麻。

周寂年狠狠地亲吻小夫郎,抵着宁郎的额头,狠狠地说:乖乖让夫君养着,懂?

谢宁的注意力全在嘴巴上,他抿了抿嘴唇,麻麻地、暖暖地感觉

周寂年又轻啄了他唇瓣,看着被自己亲完瞬间乖巧的小夫郎,总算是吐了口气,睡觉。

躺回床上,周寂年还睁眼看着房顶的横梁,两辈子第一次特别想要拥有一个人,就是宁郎。

宁郎吃鱼虾后,身体肉眼可见的好转,所以周寂年计划,搬到镇上开始研究养鱼,顿顿大鱼大虾喂养小夫郎。

这刚分家,各家烧各家的饭菜,林锦就不去凑灶房的热闹了,自在小院子里炖个鱼汤,煮个虾。

老大家和老六家,为了个灶台先后使用顺序,都能吵上半天,最后两败俱伤。其实并不可能真为灶台小事,还不是因着文人宴,周六媳气不过找茬呢。

周六媳成天找事,给自己找了一肚子的气,自家丈夫又是个不管事儿的,周六媳这日子是越过越不舒坦了。再一想到侄子周寂年看书还能给家里看出小买卖来,她再伺候起丈夫周六丰来,就鼻子不是鼻子,眼睛不是眼睛的了。

周六丰天□□来伸手饭来张口,吃饱喝足缩在书房看书看的好好的,他媳妇儿就一会儿来翻一本书,问他:这本书写的啥?

他回答:《孝经》

这本呢?

周六丰动了动唇,看着书名《杨二嫂秘史》,问道:哎行行行,做甚扰我清静?

这么多书,你就没读到过什么菜谱子?周六媳继续去翻找,关键她不识字,翻一本就问一句,扰的周六丰烦躁不已。

君子远离疱厨,科举又不考菜谱子,妇道人家!周六丰不耐烦低吼:人家夫郎带进门的本事!你有甚可跟人比的?

周六媳压根儿就不是温良贤淑型的,当即把手里的书扔向丈夫,哭天抢地的哀嚎,诉命苦道委屈!

周六丰不耐烦的把人扯出书房,媳妇儿坐在门口哭,他合门进屋,自顾自的看书。

林桂花上门来找林锦缝冬衣,顺带闲聊提到老六家的动静,林桂花笑的不行,林锦被她逗的也笑了笑。

周寂年偶然听见,并无什么表情,到底是亲戚,只要别来犯他,他也不是话多之人。

好一会儿没听见宁郎的动静,他侧首去寻,见宁郎乖乖巧巧地坐着写字,因为太过认真投入,嘴唇用力使得脸颊微微鼓起。

周寂年放下笔,绕到宁郎身后,他近来抽闲会教谢宁习字,谢宁如今已经会写自己和周寂年的名字了。

=第16章=

谢宁在沙盘上写完最后一笔,放松地往后靠,后脑勺抵着他夫君的腹部,他就势昂着头去看人,见周寂年也低头看他了,他便抿着嘴笑。

周寂年忍不住伸手抚上他的喉结,食指微微用力抬小夫郎的下巴,低头含着宁郎的唇瓣

这个吻比昨夜轻柔,谢宁却和昨夜一样麻了嘴唇,酥了心,软了骨

第22章

搬家那天,周家老四、谢宁父亲和哥哥都过来帮忙,周寂年租了两架牛车,一趟运完。

其实大多是布软锅盆,桌椅之类的,床都是砌的炕,不需要搬。

牛拉了重重的货物,自然就载不了人了,还得在后头看着,免得落了东西在道上,一行人踏在黄土道上步行。

周寂年和双亲在跟前面的牛车,谢宁被亲大哥拘在身边,听父亲和大哥的关怀。

见二儿子捧着水袋咕咕喝水,双手白皙光滑,谢大树说:早知成亲能治好你的病,去年就该把你许出去,现在还频繁发热吗?

谢宁收了水袋,扶着牛车上横着的桌腿,大大咧咧地答:那不行,不是许给寂年怎么办?要不是寂年给我买了浴桶,抱我

哎呀呀呀停!!谢大树拍了一下二儿子的手臂,再一次老脸皱巴五官拧成一团,问你还热不热,你个小哥儿怎么张口闭口拿洞房说嘴?

大哥谢尧闷声咳了一下,被臊的手掌背在身后抓捏空气。

谢宁扁嘴揉了揉手臂,不发热了!又不是因成亲好的,明明是因为寂年怕又说错挨揍,谢宁闭嘴在脑子里组织语言。

谢大树替儿子臊了一会儿,才开口:既然良婿那啥能治你病,你俩就多圆房,你健健康康的养好身子,给他老周家添个孙子。

那啥是啥?宁宁疑惑。

多圆房?怎么圆房啊?谢宁一边走一边看向父亲问。

啧谢尧终于忍不住了,问周寂年去,你和他的房事这事儿能是你来讨教阿父的吗?

圆房?谢宁先挠了挠后脑勺。添孙子?谢宁又去捂肚子。

一路走走歇歇,倒是多费了一个时辰才到了上北胡同。开了院门,林锦先抱了五谷杂粮进院里。

新春迁新宅,福地启福门。周三丰跟在后头在新院子正中央支了一张桌子,摆了几盘五谷杂粮,又起了香炉。

后面搬家的人每进来一个,都放几个铜钱在香炉里,寓意五谷丰登,招财进宝。

大家伙都在帮着收拾屋子,摆放木柜,清扫院子。周寂年怕小夫郎运动起来发热,支了他去买菜烧火。

在镇上,连烧灶的柴火都要买,可见在镇上的生活花费比农村里要贵上不少。